这不仅意味着反思的广度之扩展,而且同时也表明省察的深度之加深,省思的目光已经深入到人性之幽深晦暗之领域。
道德修养是孔子赋予君子 的一个首要的内容规定,但却并非君子这一人格的所有内涵。可惜的是,历史上儒家君子参与政治、推行改革,几乎无一成功。
如果说这就是儒家的困境(the trouble with Confucianism),那么,这种困境的根源何在呢?依笔者之见,正是皇权**的政治结构,使得儒家君子的政治主体身份无法获得最终的保障。因此,不论 居庙堂之上,还是处山林之下,尽管儒家君子的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一再跃动,不绝如缕,恰如顾炎武(一六一三 —— 一六八二)所谓的依仁蹈义,舍命不渝,风雨如晦,鸡鸣不已。儒家君子参与政治、推行改革、与民兴利,直接触动的就是所谓皇亲国戚的利益。也正因此,晚清的儒家知识人如王韬(一八二八 —— 一八九七)、郭嵩焘(一八一八 —— 一八九一)、薛福成(一八三八 —— 一八九四)等,在初到欧洲亲眼见证了民主制度的实际运作之后,立刻表示了极大的欣赏,几乎异口同声将民主制度和中国上古理想的三代之治相提并论。不过,与我们现在对君子和小人分别指有德和 缺德的人这种理解不同,孔子之前,君子和小人是以位分而不以德分的。
对于 圣和仁这两个最高的价值,孔子都明确表示吾岂敢(《论语·述而》)。晚近的研究表明,由于明朝极端**导致的种种弊端,这种看法在十七世纪的中国绝非吕留良的独唱,而是相当一批儒家知识人的共鸣。掌握这个东西并不容易,所以在《论语》里面,孔子感叹道,现在很少有人能具备中庸这种品德了,常常都爱走极端。
强调过犹不及,要把握适当的度,把握中道。中庸不是调和的意思,而是恰如其分的意思。在体悟中,儒家更强调悟,悟就是通过学习知识去把握事物内在的精神,并灵活地运用它。那么多元并存就不能对一个过,对另一个不及,而是要掌握好一个分寸,这就是中。
进入 楼宇烈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儒家 。但是,仅仅提高内在的道德、修养是不够的,还必须强调外王。
时这个观念,在儒家思想里面跟中一样非常重要。所以,我觉得和而不同也是儒家非常有价值的思想。为什么?是为了总结前朝兴亡成败的经验教训,这就是以史为鉴。孟子讲这个是经,男女授受不亲这是根本原则。
体悟一词中的体本身也包括前面所讲的实践,即身体力行。那么以史为鉴呢,唐太宗有一句话是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,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。知行合一 内圣外王是指内外两个方面——既要有自己的修养又要有外在实际的业绩,就是强调要能够经世致用。比如儒家讲男女授受不亲。
奉天法古 儒家非常强调以天为则,以史为鉴,这就是要奉天法古。你不能光是守着井让她掉下去淹死了,这个时候你就要权变。
可惜后来多数用到贬义上面去了,变成投机取巧的意思了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禹治水。
所以把时、中、和这三个思想很好地融合起来,吃透了,把握住了,我想儒家考虑问题的方法和处理问题的原则就都有了,做一个真正的儒者也就不难了。儒家荀子有一句话叫学止于行而至矣。如果都是单一的话,没有不同的意见,没有不同的思想,那么可以说就没有一个前进的动力。在《周易》里面就把时、中这两个字放在一起讲,又把中、和这两个字放在一起讲,所以和、中、时三个观念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处理问题的原则。博学之,审问之就是要多搜集资料,直接去考察一下;然后慎思之——慎重地思考;还要明辨之,即辨析清楚;最后笃行之,就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去。笃就是实在的意思,要很坚定,实事求是地去做。
执两用中 再一点就是儒家非常强调中庸,这个庸是平常的意思,它还有用的意思。把时、中、和三种思想很好地融合起来,吃透了,把握住了,我想儒家考虑问题的方法和处理问题的原则就都有了,做一个真正的儒者也就不难了。
所以中庸实际上也可以反过来讲,就是孔子讲的执其两端,用其中的用中的意思。但是你能够把握它的精神要点,又不如你去实实在在地做。
刚才讲到中国历代的统治者,当政局稍微稳定以后,一定会修订礼乐,另外还一定会修前朝的历史。有了机遇,一件事情才能真正地实现;如果没有这个机遇,那你的愿望也不一定就能够实现。
我想这就是儒家非常重要的学习和思维的方法。这句话本来是个正面的话,俊杰是非常能够识时务的,所谓识时务就是能够把握时机。这是中国的一大特色,所以中国历史在世界上来讲也是最发达的。既不能太严也不能太慈,要做得恰如其分。
对子女的教育也是,你放手不管不行,管得太严也不行。朱熹也讲过一句话,学之之博,未若知之之要;知之之要,未若行之之实。
但是如果你的嫂子掉到井里面去了,你伸不伸手去抓她?孟子说应该伸手,这就是权。这在儒家那儿就称之为经和权的关系,经的意思就是有原则或者规律,权,就是权变、灵活。
这个世界只有多元并存才能够互相吸取,互相推动,才有共同的发展。知必须要落实到行,落实到行才是最重要的。
这个时机就包括环境和条件,其实也就是一种机遇。因此儒家就非常强调在学习中的体悟。在中国形容一个人品德好,就是立德、立言、立功。守常明变 最后我想还提出一个儒家守常明变的思想,或者叫知常明变,即认识到事物都有它的原则,或者是根本的规律,但是这种规律应该在特殊的情况下灵活地处理。
首先是培养自己的品德;然后还要立言,就是说你的话能够让大家从中受到启发,受到教育;但只有立德、立言还不行,还要立功,就是要做出成绩来。重在体悟 中国的儒家强调学习是为己之学,就是要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修养,所以并没有把学习看成是纯粹的知识积累,而是把它看做提升自己智慧的工具。
对于这一点中国古代有一句谚语做了概括,叫识时务者为俊杰。而且在体悟中,儒家还非常强调对不同个体的针对性,而不是一种普遍的适用性。
在《论语》里面曾经提到,尧为什么伟大啊?唯尧则天!赞扬尧舜能够无为而治。比如你吃得太饱了不行,会撑得难受;同样你吃不饱饿着也是不行的。